阅读量:925 | 作者:超级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2025-02-09 17:36:23
克里斯托弗·诺兰(ChristopherNolan)一向是电影界的金字招牌,从《盗梦空间》《星际穿越》到《蝙蝠侠三部曲》,每一部作品都能在口碑与票房上双丰收。他的新作《信条》(Tenet)却出人意料地遭遇了“滑铁卢”。根据权威观众评分网站CinemaScore的数据,《信条》仅获得了一个B评分——这是诺兰导演作品中最低的一次。这一消息如同平地惊雷,让影迷和业界人士倍感震惊。
作为一部主打时间悖论与逆向运动的烧脑大片,《信条》的创意无疑是大胆的,评分低迷究竟是因为观众难以理解复杂的剧情,还是诺兰在高概念的追求中忽略了故事的情感连接?我们需要深入分析,探讨这部电影为何无法像以往作品一样获得普遍好评。
高概念叙事的“天花板”
诺兰从来不怕挑战观众的智商,他擅长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创新的概念打破传统电影的界限。《信条》同样如此,它通过“时间逆行”的设定,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。和《盗梦空间》不同,《信条》的叙事不仅是复杂,而是近乎晦涩难懂。观众需要投入极大的注意力才能勉强理解剧情,而一些核心设定甚至在影片中并未完全解释清楚。
这种“过于学术化”的叙事风格让许多普通观众望而却步。CinemaScore的评分基于影院观众的直接反馈,而并非专业影评人的意见。因此,B的评分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普通观众的感受:他们不仅没有享受到观看的乐趣,反而被烧脑的设定搞得一头雾水。
角色塑造的“缺失”
《信条》的另一大争议点在于角色塑造的单薄。尽管诺兰找来了约翰·大卫·华盛顿(JohnDavidWashington)和罗伯特·帕丁森(RobertPattinson)这样的实力派演员,但他们的角色更像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,而非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鲜活人物。
相比之下,《盗梦空间》中的多姆·科布是一个为回家而奋斗的父亲,《星际穿越》中的库珀是一位背负拯救人类使命的宇航员,这些角色都有鲜明的动机与情感,使得观众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。但《信条》的主角甚至连名字都没有,这种“无名化”的设定虽然强化了影片的抽象感,却让观众难以对角色产生任何情感上的牵挂。
技术与叙事的“失衡”
诺兰一向以技术层面的突破闻名,《信条》也不例外。影片中的时间逆行场景堪称奇观,无论是爆炸现场的倒放特效,还是近身搏斗中的时间对撞,都让观众大呼过瘾。过分追求技术创新却可能让电影在叙事上显得苍白无力。
在某些观众看来,《信条》更像是一场技术展示,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。尽管诺兰声称影片的灵感来源于“时间的悖论性”,但许多观众在观影后却表示:“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。”这种技术与叙事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观众评分的分化。
观众期待与现实的落差
诺兰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“期待值”。每当他推出新作,影迷和媒体总会在上映前对其抱有极高的期望。这种期待有时反而会变成双刃剑。《信条》在上映前因为疫情延迟多次,宣传中还强调其“改变电影叙事规则”的野心,自然让观众对其寄予厚望。影片最终的表现却显然未能达到这种期望。
《信条》的复杂性也让其在全球市场中表现不一。在一些对烧脑电影更为接受的地区(如欧洲),影评人对《信条》的评价较为正面,而在偏爱直白叙事的美国市场,观众显然对这种晦涩风格不太买账。这种文化差异或许也是导致评分偏低的原因之一。
诺兰的未来:能否东山再起?
尽管《信条》的CinemaScore评分创下新低,但它并不意味着诺兰的导演生涯出现滑坡。事实上,许多大导演的职业生涯中都有类似的“失误”。比如斯坦利·库布里克的《2001太空漫游》在上映初期也被批“太难懂”,但最终成为了科幻电影的里程碑。
或许,诺兰只是暂时走得太快,观众一时还未能跟上他的脚步。未来,他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叙事情感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,才能重现以往的辉煌。
《信条》的CinemaScoreB评分无疑让许多人感到意外,但它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一部电影的成败,而是提醒了我们:艺术创作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突破,还需要与观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。诺兰会吸取这一经验教训,再次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吗?我们拭目以待。